

麻雀源自中國,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,一般相信是由紙牌或骨牌演變而來。傳到廣東地區後逐漸發展出更具系統的玩法與規則,也就是今天我們熟悉的「香港麻雀」或稱「廣東麻雀」。後來麻雀紅遍亞洲甚至全球,不同地區如台灣、日本、美國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麻雀變體,但香港麻雀憑著番數制度與玩法節奏,在本地始終佔有一席之地。
為什麼麻雀這麼耐玩?原因很簡單:規則易學,但變化無窮。不論你是新手還是老手,每一局都有重新來過的機會,而每一張牌,也藏著無限可能。
接下來,我們會一步步帶你認識香港麻雀的基本玩法與進階技巧,讓你不再只是「湊腳」,而是坐上牌桌也能打出水準。
在開始打麻雀之前,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,就是認識手上的牌。香港麻雀一副牌共有 144 張,這些牌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:萬子、筒子、索子、字牌、花牌,每一類牌各有特色,組合起來才能構成一手完整的胡牌牌型。
這三類統稱為「數字牌」,每種花色都有從 一 到 九 的牌,各四張,共 36 張:
這些數字牌可以用來組成順子(例如三張連續的萬子:二萬、三萬、四萬),也可以組成刻子(例如三張一樣的牌:七筒、七筒、七筒)。
字牌沒有數字,分為以下兩種:
字牌不能組成順子,只能用來組成刻子、槓子或作為將牌(對子)。它們在計番時也很重要,像是「中發白刻子」就是著名的「小三元」組合之一。
花牌一共有 8 張,每張各一張:
摸到花牌時不計入手牌,需立即明放並從牌尾補牌。雖然不能用來組成胡牌牌型,但在某些情況下,集齊特定的花牌可以加番,甚至直接胡牌(例如大花糊)。
另外,除了標準四組 + 一對的胡牌型外,還有一些特殊牌型,例如:
這些都是進階玩法中令人驚喜的胡法,雖然難度高,但番數也高。
每一局麻雀的開始,其實就像一場儀式。從選位、洗牌到補花,每一個小動作都關乎公平性與節奏。如果你是新手,千萬別以為「坐下就可以開始打」,麻雀的開局可沒這麼簡單。以下我會用 3 個步驟帶你完整了解從開局到正式出牌前應該怎麼做。
開局第一件事,就是「抽風」。四位玩家會抽出「東、南、西、北」四張風牌,抽到「東」的人就是首局的莊家,同時擁有先出牌的優勢。抽完後,依照東南西北的順序逆時針坐定,這樣每個人都有對應的風位。
為什麼風位重要?除了影響番數(例如碰到自己的門風可以加番),風位還會隨著圈風變動,每個圈(東圈、南圈、西圈、北圈)至少有四局,讓每個人輪流當一次莊家。
接著由莊家擲骰,根據骰子點數決定從哪一墩牌開始發牌。這步驟不只是儀式,也是確保每局牌的隨機性與公平性。
擲完骰子後,就是動手「洗牌」和「砌牌牆」的時間。144 張牌扣起來洗均勻後,每人會在自己面前疊出 18 張長、兩層高的「牌牆」,總共四面,合起來形成一個方形。
發牌會從骰子指定的位置開始,每次抓四張,依順時針輪流發牌直到每人手上有 12 張為止。接下來:
這是麻雀開局的標準手牌數。別搞錯了,如果你是閒家卻拿到 14 張,那可能是忘記補花後又多摸了一張牌。
發完牌後,下一步就是「補花」,這是麻雀最容易被忽略、但卻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。 如果你起手或之後摸到的是花牌(春、夏、秋、冬、梅、蘭、菊、竹),這些牌不算在手牌裡,必須立即明放(字面朝上擺在桌面一旁),然後從牌尾補一張牌,保持手牌張數正確。
如果補花時又補到花?別急,還是要繼續補,直到抽到的不是花牌為止。補花的順序是從莊家開始,然後依照逆時針方向輪流補。大家都補完花後,才算正式準備好進入第一輪出牌。
第一張牌永遠由莊家打出,從這裡開始,一局正式展開。
打麻雀不只是等牌胡牌那麼簡單,「吃、碰、槓」這三個動作,才是整場遊戲的靈魂。它們不只可以幫你快速湊齊牌型,還能干擾對手、壓縮他們摸牌的機會。不過,這些操作也有明確的限制,亂碰亂槓可是會害到自己,甚至放槍賠錢!
「吃」的意思是從上家打出的牌,跟自己手上兩張牌組成一個順子(例如:三、四、五筒)。但只能吃上家的牌,這點很重要!
「碰」就是你手上有兩張一樣的牌,當有人打出第三張時,就可以喊「碰」,把三張組成一個刻子(三個相同的牌)
「槓」是碰的進階版,當你湊齊四張相同的牌,就可以組成一個「槓」。槓完後,你必須從牌尾再摸一張補牌,因為你手上的張數會少一張。槓有以下三種情況:
動作 | 成牌條件 | 可從哪位玩家拿牌 | 是否需公開 | 是否補牌 | 是否加番 | 備註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吃 | 組成順子(三張連續數字牌) | 僅限上家 | 是 | 否 | 否 | 字牌不可吃,易暴露牌型 |
碰 | 三張相同的牌(刻子) | 任何一家 | 是 | 否 | 部分牌型可加番 | 可用於對對糊、小三元等 |
槓 | 四張相同的牌(槓子) | 自摸或任何一家 | 是(暗槓部分不公開) | 是 | 通常加 1 番 | 分為暗槓、明槓、加槓 |
打麻雀不是拚誰先摸到好牌,而是誰能最快組成完整牌型、成功「胡」出來。要做到這點,先要搞清楚胡牌與聽牌兩件事
在標準香港麻雀中,要胡牌,你的手牌必須能組成下面這個結構:
總共就是 14 張牌(或自摸補花後的牌數),這就是所謂的「基本胡牌型」。
舉例來說:
只要你組成這樣的結構,就有資格胡牌,但別忘了,實際胡不胡得成,還得看你有沒有符合番數起胡的最低條件(像三番起胡),這部分我們之後在番數會講得更詳細。
聽牌就是指你只差最後一張就能胡牌了。這時候你已經組好三組+一對,只差最後一組三張中的最後一張,或者只差一對。當你處於聽牌狀態時,就像獵人進入埋伏,只等那一張進來就可以一擊致勝。
舉個例子,你手上有:
你就等八索來湊成順子,只要有人打出八索,或你自己摸到,你就可以「胡」。
胡牌的方式不只一種,除了最基本的「摸進來胡」,還有一些特殊情況,熟悉這些,你才能在關鍵時刻把握機會:
胡牌方式 | 說明 |
---|---|
自摸 | 自己摸到胡牌那張,三家都要付錢 |
出銃 | 別人打出你要胡的牌,你「胡」了,打牌的人要付雙份 |
槓上開花 | 槓完補牌那張剛好讓你胡,屬自摸 |
搶槓胡 | 別人「加槓」時,你剛好在聽那張 → 可以搶來胡 |
海底撈月 | 最後一張牌自摸胡牌(有時額外加番) |
天胡 | 莊家起手 14 張就胡牌(超罕見,大番) |
地胡 | 閒家第一輪未有人吃碰前就胡,等於抓第一張就成功(也屬大番) |
「胡牌」只是第一步,「有沒有番」才是關鍵。沒有番,就算你牌湊得再整齊也不能糊,番數越高,你贏到的錢也就越多。這套以「番」為單位的計分方式,不僅讓遊戲更有策略性,也更講求對牌型的熟練程度與眼光。下面我們來看看,常見的番型有哪些?每種番型怎樣組成?分數又怎麼算?
為了方便理解,我們將番型依照番數進行分類,並以新手容易胡到的番型為主,搭配部分進階或特殊番型作補充。
番型名稱 | 組成條件說明 |
---|---|
門前清 | 全程無碰、無吃、無槓,靠自己摸回來胡牌 |
自摸 | 自己摸到胡牌那張 |
平胡 | 全部由順子組成,無刻子,對子不為番子 |
無花 | 手牌及補花皆無花牌 |
正花 | 摸到與自身風位相對應的花牌(如東風+春) |
番型名稱 | 組成條件說明 |
---|---|
對對糊 | 全部由刻子+一對將牌組成,無順子 |
花糊 | 集齊七張花牌,直接自摸胡(部分玩法視為自摸3番) |
混一色 | 全部為同一數字花色+字牌(如全索+東南西北) |
番型名稱 | 組成條件說明 |
---|---|
小三元 | 中、發、白中兩副為刻子,一副為將牌 |
小四喜 | 東、南、西、北中三副為刻子,一副為將牌 |
清一色 | 全部為同一種數字花色(如全筒或全萬) |
字一色 | 全部由字牌組成(東南西北中發白) |
九子連環 | 同花色組成1112345678999,再聽任一張同花色牌 |
十三么 | 集齊1、9萬索筒+七種字牌+任一重複作將 |
大三元 | 中發白三副皆為刻子 |
大四喜 | 東南西北四副皆為刻子 |
十八羅漢 | 組成四個槓子+一對將牌 |
提醒:不同地區、不同牌桌的玩法,對某些特殊牌型是否加番、加幾番,可能會有些微出入。打之前建議先問清楚規則,避免爭議發生。
胡牌有幾番很重要,但更實際的是這些番到底值幾多錢?香港麻雀的計錢方式在不同圈子有不同玩法,以下介紹三種最常見的籌碼算法:
基本上,每多一番,金額就會翻倍增加。番數越高,贏家拿得越多,輸家也輸得越慘。
番數 | 二五雞($) | 五一($) | 一二蚊($) |
---|---|---|---|
0 番 | $0.25 | $0.50 | $1 |
1 番 | $0.50 | $1 | $2 |
2 番 | $1 | $2 | $4 |
3 番 | $2 | $4 | $8 |
4 番 | $4 | $8 | $16 |
5 番 | $8 | $16 | $32 |
6 番 | $16 | $32 | $64 |
7 番 | $32 | $64 | $128 |
8 番 | $64 | $128 | $256 |
9 番 | $128 | $256 | $512 |
10 番 | $256 | $512 | $1024 |
假設你玩「一二蚊」番數: